- Details
-
2017-09-28
いただきます(音:I-Ta-Da-Ki-Ma-Su),是这个暑假,在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举办的“ADA国际员工设计工作坊*”的主题,意即“感谢的表达”。其主旨在于在让来自亚洲各国的设计专业员工们通过实地调查,分享并发散观点,最终整合出相应的概念或设计构想,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珍视与感恩(即いただきます)。
设计院2015级的本科生,李凯、黄卓君、顾孙捷、王一舟、彭子汉、袁率应邀参加了此次为期七天的工作坊,与来自亚洲各国·地区的年轻设计师们相识相交,用八天的时间一起看一起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过程中,会有理解有释然有共识有赞叹,也会有摩擦有碰撞有交锋有对弈,而经历就是财富。这段文字是他们对于工作坊经历和见闻的记录与分享,也是开拓视野锐化思维的印记。
--------------------
ITaDaKiMaSu(いただきます)
--- 感谢的表达Expression of Gratitude
PROGRAM(2017.8.21-2017.8.27)
DAY1 Registration;Field Work
DAY2 Factory Visit;Welcome Party
DAY3 Key Speech;Lecture;Workshop
DAY4 Workshop
DAY4 Workshop;Presentation;Farewell Party
DAY7 Leave for Home
--------------------
Day 1
第一天,在主办方指定的福冈机场集合处,来自各国·地区的员工老师们那浩大的阵势、陌生的语言令我们之前几日轻松游玩的心情荡然无存,蓦地升起对未知的兴奋与忐忑。简单的欢迎致辞后,我们乘坐大巴抵达住处并了解了各自的分组情况。本以为组委会会将同地区的员工分到一起以便交流,却没想到每个小组都是混编的,这令我们始料不及,懵懵乱乱的。果不其然,组员们用带着各自口音的英语自我介绍,相互都难以理解,气氛尴尬囧滞。不过,慢慢地,大家的真诚和热情又相互影响传递,彼此逐渐熟悉活跃起来。
随后,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我们到福冈市中洲地区观光并体验传统和食文化。天公不作美的是,一下车便刮起了大风,倒也让我们体验了风雨中的别样景致。一路上,同组的日本同学主动担任向导,给我们介绍周边的景点和有趣的地方。有幽静寂然的天神中央公园,高耸独特的福冈塔,还有许多传统的日本屋台(街边小吃摊)。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アクロス福冈”这幢建于1995年的建筑,它位于天神中央公园旁,全面绿化的阶梯式外观开创了环保建筑之先河,看上去宛如一座植被茂密的山峦,成了福冈的新标志,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都市绿洲“,是国际文化信息的交流汇集中心。
到了吃晚餐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家售卖拉面的屋台坐下。屋台是日本的街边小吃摊,一般在晚上6点开始营业,供市民们享用晚餐、宵夜,店面小而温馨,食客们通常会和周围素不
相识的人唠家常。中洲河畔的屋台林立成市,十分有名。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 }@饭前,日本同学给我们介绍了“いただきます”的文化。日本人在吃饭前会双手合十,念“いただきます”,以表示对获得食物的感恩。我们也都一一照做,用心去感受这种对收获的感谢。
我们组的晚餐是博多有名的拉面,还有炙明太子,并佐以饮品。第一次听闻炙烤明太子这种做法,虽然很咸,但黄瓜片中和了咸味,激发出食物本身的鲜美。细细咀嚼还可以感受到一粒一粒的明太子被戳破外囊,迸发汁液,口感一绝。(PS. 拉面的肉片是整碗拉面的灵魂)。

晚餐后沿河散步时,我们看到了灵动的彩虹。仿佛预示了这次访学交流的成功。
Day2

8月22号上午,ADA的成员们在用完早餐之后,在ROBIN、MISONO等老师的带领下,乘坐班车前往离市区较远的工厂进行参观。
第一站是SAGA陶瓷研究所,成员们进行了短暂的停留,对研究所的成果和展品进行了参观和学习,初步了解了研究所的工作内容。
紧接着,成员分为两组,先后来到了被称为日本皇室御用瓷器——香兰社公司的工厂进行参观,在那里小组成员们与制瓷的工作人员有了深入的接触,对香兰社的制瓷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在工作人员和公司负责人的认真讲解下,伴以随行老师的翻译,成员们大致认识了传统制瓷工艺与现代磨具制作的基本步骤,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被陶瓷制造者、绘画师们精湛
的手艺深深打动。

中午,吃过丰盛的便当后,小组的成员们开始了自由活动。正巧赶上ARITA(有田)陶瓷器广场的陶瓷物件展览,一件件充满现代感的器具融入生活,让成员们大饱眼福。


自由活动时间结束后,ARITA陶瓷的设计顾问HAMANO教授进行了题为ARITA EPISODE
2的演讲。他告诉同学们,正值400周年纪念的ARITA陶瓷正迎来新的篇章(ARITA EPISODE 2),ARITA陶瓷将从创新、品牌重塑、匠人设计者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革新。在阐述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之后,HAMANO教授给我们介绍了ARITA陶瓷的多个项目,并分享了所获得的奖项,其中包括去年在米兰设计周EDIDA上获得的大奖。 听了这一番具有启发性的演讲,同学们对于日本传统瓷器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随后,ROBIN老师给ADA的成员们拍摄了合影。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 }@font-face { font-family: "DengXian"; }@font-face { font-family: "@DengXian";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border: medium none;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DengXian; }div.WordSection1 { }
告别了HAMANO教授,小组成员们乘着客车前往久留米市参观植物染、织工艺研究室。成员们被分为四组,轮流体验絣的传统染织制作流程。
Kasuri (絣)的制作首先是采集作为染料的叶子,将它的汁液捣碎后放入染缸中进行发酵,一段时间后把标记好的织线放入染缸染制,最后在织布机上进行缝制即可获得最终的Kasuri。虽然没能完整制作一件织物,但所有的ADA的成员们都拥有了一块亲手制作的Kasuri染布,体会到了日本传统染色技艺的精妙之处。


在体验了制作过程后,成员们来到房屋二楼,负责人带我们观看了久留米絣的记录片,并一一介绍了美丽多样的久留米絣图案。
经历了一整天的奔波,小组的成员们终于来到了Ishibashi文化中心,在那里迎接成员们的是这次工作坊的欢迎晚宴。宴会开始后,ROBIN、MISONO等老师分别进行了发言,表示了对各个国家、地区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这次工作坊顺利开始的欣慰。在聚会上,不同国家的成员们相互敬酒,气氛好不欢
乐。

Day3
第三天的内容很充实,由上午和下午的讲座以及两个小时的workshop组成。
上午,千叶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院设计文化计划研究室的植田宪教授以「设计生活: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设计的本质」为主题,给我们深入的讲解了「文化」与「生活」之间微妙连接的美感和设计。
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植田宪教授首先从itadakimasu的文化入手,结合「mottainai」(是日本人的一种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即重视物的心态以及竭尽己所用的精神),从设计概念的角度阐释「itadakimasu」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详细讲述了佐贺县的tonbai墙,爱知县的陶瓷废料墙壁和常滑陶瓷边料造路的例子,从陶器的文化中的表现为例,表达itadakimasu中蕴含的对给予我们生活物资的地域的自然及空间表达感激的情感。接着,植田宪教授又将重

点投向「Bricolage」的思维,在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中提倡了「构造主义」,给在座的设计学员工很大的启发。接着,植田教授在文化的角度阐述:「何为文化,文化即生活本身」,最后,教授回顾了本次演讲的内容流程,提出「为了对文化进行设计须关注,感知,交流」。演讲内容由浅入深,
又与主题「itadakimasu」紧密相关,同学们都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下午是三位千叶大学员工的presentation,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视野和有趣的日本文化。从日

本神的文化,历史和知识,再到从【造物】里能体会到的【いただきます】的文化。期间,以和服的剪裁和传承为例,御园教授带来一件穿到自己手中的衣服,这件衣服的所有者说是由他的母亲将他父亲的和服变成布,然后再改缝成的。而再往上追溯,这件和服是由他父亲的母亲,用自家养的蝉丝自己制成的。不知道已经经历了多少年了。由「丝」到「布」,再又「布」到「衣」,又「衣」到「人」,最后由「人」到「人」。通过这件衣服,夫与子,母与子,母与夫都连接了起来,十分动人。最后总结部分,三位同学提到itadakimasu的对象并不只是眼前的物或人,而是隐藏在这些事物背后,并与之相连的大地天空,自然和与之协作的人,给我们听者更深的感悟。
Day3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只是我们workshop的开始。
各组同学就讲座中得到的思路和实地考察的发现,积极展开对「itadakimasu」的讨论。无数灵感迸发出来,会场中充满了激越感和刺激感。就我的组别来说,用英文交流的过程中,虽然因为英文表达不够熟练而磕磕巴巴,但是大家依然积极的去表达去赞美,这令我十分感动。
Day4

经过前一天下午的整理回味感悟ITADAKIMASU和头脑风暴,各组同学已经有了一些方向。在第四天上午,各小组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主要还是围绕着昨天下午的一些大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来自东亚各国家地区的小伙伴们在主旋律是英语的情况下,配合着一些中文日文进行这交流。必要的时候,手语、手绘和图片也是帮助沟通和理解的三大法宝。大家讲想法贴在墙上,向组员陈述自己的idea,大家在围在一起不断地提出建议,筛选,提出建议,筛选。中午,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老师们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了一顿的咖喱。


在简单的休息后,Dr.Inoue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讲座。他下午的要求是要确定小组的方向,并准备一个故事,介绍小组的idea!于是八组同学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虽然下午讨论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小组因为方向的确定而欢呼雀跃,有的小组却还是一筹莫展。这个时候,来自台湾的杨教授及时的出现,给予那些还在艰难前行的小组一些沟通方面的指导。回到酒店,进度偏低的小组纷纷自己组织起来,在酒店的大堂里继续讨论,这样的拼搏精神令人振奋。
Day5
第五天上午,大家先将自己小组的故事完善,然后老师开始组织大家换组交流。每个小组抽签留一个人下来讲述本组的故事,其他人随意就做去听其他组的想法。在听完其他组的背景故事之后,大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别的同学。第二轮再抽签留一个人下来讲述改组故事,这就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因为留下的host要讲述的,是其他小组的故事,而其他同学讲继续随意就坐。认真理解其他小组的思维和idea的构想,并提出疑惑和建议。就这样连续了四轮过后,大家收获到了很多有趣的方向,有深度的构想,对自己小组的idea的发展深入有了很多灵感。下午大家都对组内的主题进行了发展和延伸,敲定了很多内容和细节,并开始构思presentation的方式和
内容。大家通宵加点地去为最后的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 }@font-face { font-family: "DengXian"; }@font-face { font-family: "@DengXian";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border: medium none;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DengXian; }div.WordSection1 { }
presentation做准备。
Day6
8月26日是最后展示成果的日子。四天的时间,从分组开始讨论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对所有参加ADA的成员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最后一天更是紧要关头,每个小组的成员争分夺秒,将小组的成果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整理、汇总,为成果展示做着最后的冲刺,这样的冲刺从凌晨开始。8月26日的凌晨,对于绝大多数队员来说,是个不眠之夜。
宾馆的一楼大厅和各个房间,彻夜亮着灯火。队员们之间分工明确,很少交流,都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各组成员就这样一直奋战到天亮。在用过简单的早餐之后,大家收拾起自己的行李,乘着巴士去往久留米市艺术中心,为下午的成果展示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经过了一上午的最后收尾工作之后,令人激动的展示环节终于到来。本次大会有幸请到了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的几位设计界精英教授为在场的小组进行点评。本次ADA的主题是“いただきます”,是日本人在饭前说的一句话,中文翻译为“我要开动了”。但是单从翻译是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的。各组对这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多元化的理解在各组的展示幻灯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组在展示中设计了一个概念城市,这样的城市节能环保,对资源的利用率极高,极其符合当下的设计趋势与本次大会的主题。有的组针对破碎的瓷器,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设计,让破碎的瓷片再次成为了一件件美妙绝伦了工艺品。有的组则以现今日本年轻人渐渐不再在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应用软件,来让日本年轻人养成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的习惯,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有的组设计了旧书传递的应用软件,让资源得以延续,让知识得以延续,让感恩得以延续。跃动的思维,新颖的想法,成熟的展示手段,让在场的所有评委称赞有加。展示结束之后,在场的评委向每一位参加2017ADA的成员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本次ADA的成果展示告于段落。


成果展示结束,紧接着就迎来了最后的farewell party。这次告别晚会,我们有幸请来了久留米市的市长为我们致发言词。大家一起举杯,为为期一个星期的ADA圆满结束庆祝不已。这一个星期里,我们进行了文化的交融,进行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理解了日本的感恩文化,理解了物尽其用的设计原则。我们收获了真挚的友情,感受到了不同国家的设计氛围。
Day7
早餐过后,大巴将同学们带到机场。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晃,分别的时刻就到了。我们之间,由初识的羞涩转化为了并肩奋斗的情谊。这七天里,我们用着彼此都不甚流畅的英语,怀着急切热情的心思积极交流深入了解,共同思考探讨深化了同一个主题,为了同一个目标尝试着拿出自己的全部投入奋战,这种种的共同体验,共同经历让每一个成员都印象深刻,而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在即,大家都亦步亦趋、恋恋不舍、相互祝愿、最后,挥手告别。

回首,整个工作坊在全体参与者的全情投入下顺利完成。收获是不言而喻的,期间的过程和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相信我们相信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会活跃在设计界的各个角落,活跃在世界设计的各大舞台,希望大家还有我们都越走越稳越来越好!
--------------------------------
【一点感想】
在到达后日本的前几天,我们首先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美食,社会风情等等,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接着在工作坊中,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进行交流,刚开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障碍。但是,小组的各成员都努力地去跨越这些障碍,与大家和睦相处。虽然这是一次设计工作坊,但我觉得它给我的最大意义可能不是从itadakimasu引伸出设计概念的提出以及最终的presentation,而是这个过程中所收获到的东西。比如,如何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如何求同存异地与人相处,如何高效地进行设计交流,以及尝试理解itadakimasu过程中所得到的对于生命与自然的感激。
———— 李凯
因为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日漫日剧,所以对踏入这片土地学习非常期待。去之前我们都以为是游学式的学习,没想到是一个很严格的workshop……但是短短7天之内学到了很多设计的方法,亲切而关爱后生的教授们、开朗擅交际的同学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被能力强大的组员们碾压的挫败感。在workshop的闲暇时间,我们组去文化中心内的星野道夫摄影展参观放松。参观者遍布各个年龄层,包括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这种艺术氛围让人羡慕。
———— 黄卓君
这次日本工作坊之行,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收获颇丰。
见识了日本人举止和生活中对细节和礼仪的追求。从遇见就会弯腰问好的服务人员,到每个床底都会有的应急灯,还有饭前的一句itadakimasu无不透露着极尽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小偏执。干净的城市,刚刚好的理念,包含着日本人对给予物资的地域以及空间的无尽感激。
像西化的日本仍会有传统的居酒屋、神社,台湾的同学说话会比较委婉,这次工作坊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
最后感谢ADA搞怪的老师、助教们,还有所有工作坊的小伙伴们。
———— 顾孙捷
感想的时候距离workshop已经有一个月了,但是过程中那些耀眼的事物依然历历在目。比如说在有田烧工厂对工艺本身的惊讶,比如在久留米絣工坊染出自己的一小片颜色的激动,又或者说是workshop中和日韩台湾地区的设计员工的合作与分享,每一件事都足够珍贵,足够欣喜。对二十岁,有野心有梦想,却缺乏眼界和阅历的我们来说,ADA的这个项目几乎满足了我们对一个国际设计工坊所有的想象。如果有机会的话非常想再次参加。
———— 王一舟
7天的ADA之旅,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能在异国他乡遇见这么多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一开始的参观和讲座中获得知识到小组讨论交流时感受到不同地区文化下的人们对设计的理解和态度,对一个问题的思考的交流,这是我在之前所没有体会到的。其实大家都是对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对设计的更多理解,丰富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最大的感触。最后再次谢谢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因为你们的付出,才有了这次ADA的精彩!
———— 彭子汉
这次参加ADA感触良多。最直接的感触就是日本特色的设计。举个例子,日本的马桶蓄水池上方有一个水龙头,方便之后可以直接洗手,但水不会浪费而是流入蓄水池中,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日本的设计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环保与人性化。这样的设计特点与日本的资源匮乏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又与注重礼节的日本文化有着不小的联系。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刷新了我对设计一词的认识。设计不仅仅拘泥于设计产品、应用等,概念、理念等宽泛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可以被设计的。我们应该放宽思路,才会有更好的设计。
———— 袁率
【后记】
ADA,亚洲设计联盟,是由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JIDA,台湾工业设计师协会CIDA,韩国工业设计师协会KAID于1996年结成的设计组织,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今年在承办单位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JIDA的强烈要求下,特别邀请了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美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的员工参加。此次工作坊的主题别致深沉—— “ITADAKIMASU”,它来自日文词汇,更源于东方文化。“铭感于心、以礼待之”的精神是每位设计师都需要珍视的情怀和信念。而国际工作坊不限学年,开放以待,实在求诚的组织和安排也让人印象深刻。学院以后也会持续为员工们创造类似的机会,加强国际交流,创造良好的共享共创氛围。
———— 刘梦非
新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