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优秀员工|智慧出行,湖大设计创新出行新体验(二)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智能交通进入人民的生活,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许多来自于湖大设计院的优秀学子在毕业后继续扎根设计,用设计来点亮生活,用智慧来便利出行,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与使用体验。


今天要介绍的四位优秀员工他们分别是:


郑素霖,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造型设计首席总工程师


范志强,广汽研究院前瞻设计部部长


郝晓慧,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


张文泉,大众集团意大利设计乔治亚罗中心(IDG-Italdesign)造型部汽车设计师

如今已是优秀设计师的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对湖大有着怎样的回忆?进入工作的他们对汽车设计又有着怎样的热爱和理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他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背后的故事。




郑素霖:

设计师最重要的是悟性加勤奋

郑素霖,威廉希尔williamhill造型83级员工,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造型设计首席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威廉希尔williamhill特聘教授,湖北省产业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造型学组副组长,中国首批资深设计师,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组委会评审专家,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首批汽车造型设计师。

任职期间主导、参与设计东风A9旗舰车型、东风猛士高机动军用越野系列车型和东风风神S30/H30/H30CROSS及其换型、东风雪铁龙爱丽舍、东风日产颐达、骐达。多次参加东风跨国合作项目的联合设计,包括与英国RDS、意大利IDEA及IDG、法国PSA、日本NISSAN完成东风F8、BF系列、N15、X11等车型的造型设计,完成的量产车型造型设计还有奇瑞东方之子、瑞虎、旗云、A5、开瑞、QQ me、A1及吉利远景等。同时在期间还荣获了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东风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金圆点奖最高奖产业大奖1项等多项奖励,在车造型设计领域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

undefined


 

获得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金圆点奖最高奖产业大奖

undefined


 

与恩师、威廉希尔williamhill原经理、

党委书记赵江洪老师一起


1983年的秋天,从未离过家的郑素霖从家乡福建北上,考入威廉希尔williamhill工业设计专业,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汽车设计高级人才,毕业后来到了东风汽车公司,十几年间先后在东风技术中心造型设计室担当设计师助理、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主任,期间还参与设计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多款车型的设计。更鲜为人知的是,东风汽车公司主导并全力打造的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造型设计则由郑素霖为代表的东风设计师担纲。他还曾在3年的时间里设计了11款车,但却保持着理智的低调。

undefined


 

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在许多人眼里,郑素霖是一个将汽车造型师做到极致的样板:既有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敏锐感觉,又保持了理性思考的智慧。郑素霖说,其实中国汽车造型设计界并不缺钙,但需要更多的自信。“作为一个汽车设计师最重要的是悟性加勤奋”。当被问及是如何理解汽车设计的工作价值时,郑素霖说道:“作为汽车造型设计师,要坚信自己所信仰的造型价值观,敢于担当责任、面对挑战、认真地去思考与社会的调和及使用者的利益,积极地提出与以往不同的思考模式、设计感觉,把握极具时代共性的造型理念,重视自身设计的原创性,最大限度地迎合中国百姓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需要,同时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范志强:

问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谈及成功,范志强这样说:“成功的标准太复杂了,不同人对成功有不同定义。”谦虚的范志强学长作为广汽研究院前瞻设计部部长,当下专攻以设计领域为主的研究类的分析和对未来前瞻性的思考和探讨。在《汽车纵横》、《对话:智能汽车的设计与实现》等多个访谈中对未来概念汽车贡献着全新的理解。

undefined


 

范志强近距离参观车展


范志强还在本科时期学习机械工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艺术特长,在同系学长的推荐下,最终研究生阶段转型选择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设计院工业设计专业攻读。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员工,范志强并不认为这样的工科背景是自己的短板,相反,工程方面的知识结合优秀的绘画能力,再辅以突破传统工业设计员工固定的思维模式的想象力,成为了他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突破成果的坚实后盾。

这与当时作为范志强导师的赵江华老师的期望完美契合,赵老师希望能够招收一些能力比较综合,并非纯设计专业出身的同学。在老师和学长的共同劝谏下,几番周折,最终他选择了赵老师的方向。范志强学长说:“与其说是我选择了赵老师,不如说是赵老师选择了我。”

在赵老师的指导和课程相关安排下,范志强的课题研究并没有因跨学科而产生太多的问题,反而没有一些传统思维的束缚,有能力提出更多新颖的想法,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情况下,范志强在第一个课题研究中就得到了较好反馈。

最后,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范志强将编程与设计完美结合,设计了一套通过编程提取设计特征的全新系统,这样跨学科跨领域的成果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谈及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品质,范志强回首学习乃至工作的经历,提到:“带着问题成长是最有质量的成长。”我们在应对问题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往往都是新的,实际上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这个时候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解决,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问对问题,重在思考过后认清问题的方向乃至本质。对于工业设计,我们往往流于表象,比如对杯子的设计,实际设计的本质是设计一种喝水的方式,这层逻辑的递进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提问,深入问题的本质。解决了本源问题,表层问题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创新也会不断升级。

undefined

范志强回母校联合发布《设计心理学》课程


从工科生到设计师再到设计管理者,随着身份的不断转化,范志强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特新颖而又发人深省,创新的道路道阻且长,他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最后,范学长表达了对威廉希尔williamhill设计院走出自己独特发展模式、跻身世界一流设计学院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也真心地希望范学长工作顺利,在设计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郝晓慧:

深入探索、精益求精

说起威廉希尔williamhill优秀员工郝晓慧,年轻能干、才貌一身便是她带给周围人的印象。她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完成了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2017年硕士毕业后,便被中国商飞看中,吸收为优秀人才,年纪轻轻便成为了中国商飞第一位用户界面设计史,曾负责C919\929\9X9等系列大飞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如今她年仅26岁,便成为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才貌双全”这个形容词,她当之无愧。

undefined


 


回忆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工业设计这门专业,她是这样说的:“当时选择工业设计这个专业,首先,我其实就是冲着交互设计选择的,当时国内设置交互设计的研究生专业并不多;当然,也是因为威廉希尔williamhill的工业设计专业排名相当靠前,团队力量是很强的。”

undefined


在采访中,她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工作、进入岗位的一些经历。她说到:“自己当初进入现在的公司,其实就是通过普通的校招,自己将简历投给公司便被选中了。”她鼓励同学们敢于自荐,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足够优秀的,主动抓住学校平台提供的宝贵机会,大胆出击,她相信同学们的独特才华总会被公司中的“伯乐”发现的。

undefined


 


在讲到自己当年最大的优势时,她也很谦虚地说到:“我理解当时我的优势是,我的学习专业与工作十分相关,因为我当时进入的科室名字就叫做人机交互与程序设计。”看来在大学期间多涉猎知识重要,在某一个领域深入探索、精益求精也十分重要。

同时,她也简洁明了地向同学们提出了进入工作岗位后取得成功和进步的关键品质——一是肯学、二是肯干。

张文泉:

自由的知,勇敢的行

张文泉,1983年出生,现任大众集团意大利设计乔治亚罗中心(IDG-Italdesign)造型部汽车设计师。2014年10月回到湖南中意中心(CIDIC)组织工作,在与中心成员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乔治亚罗公司重回中国市场的战略。2015年4月返回意大利设计中心造型部,作为设计师从事造型设计工作到如今。任职期间参与并完成了多个设计项目,合作的企业包括韩国Hurom,日本Okamura,荷兰Gazelle,中国中车,德国奥迪等等。作为在汽车造型设计领域深耕多年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他,谈到他设计生涯最深刻的体会便是知与行:自由的知,to be a designer, I’m no one;勇敢的行,to be the designer, I’m the one。


 

大众集团意大利设计乔治亚罗中心


“我是2000年进入湖大,那个时候还叫做威廉希尔williamhill工业设计系;然后在这读了硕士三年博士五年,整整待了12年。我可是威廉希尔williamhill的‘死忠粉’了。”张文泉回忆起在母校的青葱时光,这样风趣地谈论到。2000年,张文泉如愿考进彼时的威廉希尔williamhill工业设计系,04年在设计设计学院读研,而三年后,他依旧选择在这里深造读博,2008-2009年获国家奖学金赴意大利米兰理工产品设计研究单元作为博士研究生交换。在院学习期间,参加赵江洪老师团队内的“十五”,“863”研究课题,“973”重大研究课题。并在和团队成员的协作下共同完成了多个设计项目,包括了中汽行政车,中国重汽Howo轻卡,发表了国际会议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三篇。2012年年底通过答辩获博士学位,答辩题目为《辩物局方、名分使群——汽车造型品牌基因的遗传和变异》。

undefined


 

与乔治亚罗老先生合影


张文泉开刚始学习的时候学院还没有汽车造型方向,本科就是不停的画画,学基础知识,然后又开始学做各类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本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有幸跟着东风的郑素霖老师进入汽车设计这个领域,当时还用的是马克笔,色粉手绘效果图;设计师自己做1:10,1:5的油泥模型等等,这段经历打下汽车设计最坚实的基础。”当他研究生阶段进入了赵老师的团队,开始接触研究,给他带来了更深刻的印象:“记得最开始做机床设计知识研究,第一次听谭浩,王巍,范志强等一波师兄做研究报告,讨论机床的人机问题,机床造型的体量比例,如何用计算机辅助机床造型,如何用设计的手法提高外观品质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听不懂,但又觉得好有用、好高深。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我经历了国内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去看设计的前瞻研究。我们构建了一种设计研究和思考的范式,或者说脑回路,只是对象在改变。这也是我们后来研究汽车造型的特征,品牌,领域任务,情境和知识的基础。”

undefined


 

2019年团队设计NikolaTre 氢燃料概念重卡


对于汽车造型的设计,张文泉认为,总的来看,设计是在创造,研究是在解释,汽车造型的过程就是设计师内在的创造和解释循环演化过程。“画出一个比例姿态好的图我很开心,同样理解形态背后的理由我更激动。也正是这份割舍不了的激动,我毕业后选择做一名设计师。”

张文泉在工作中做过不同企业,不同车型和不同阶段的设计。他所在的Italdesign giugiaro公司是博通,宾法之外的世界著名三大独立设计工作室,目前被大众集团收购了,作为大众的意大利设计中心。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做的项目既有国际品牌,也有集团的品牌,既服务初创公司,也为OEM提供设计,即设计量产车,制作限量版车,Zerouno,NissanGTR 50,同时作概念车,甚至飞行车Pop up。

undefined


 

2020年团队设计岚图i land概念车模型


谈及这些类别繁多的设计,他这样认为:“所有的设计肯定都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差异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点类似旅游,虽然目的都是看山游水,但是可以是自驾游,时间节点灵活随心,也可以是跟团游,按照计划有规可循。品牌基因塑造问题从我的研究来看,是特征和语义两个问题,让人一眼记住的特征与可以用来解释传播广告的语义。例如奥迪的‘大嘴’是席尔瓦2000年提出,二十年一直作为奥迪汽车的识别和宣传,这个好的设计起源于创意和历史的辩证关系. 从我的实践来说,获得品牌的特征和语义,并且有目的的在在产品,平台和产品力以及广告宣传中实践需要时间和机遇。”

这么多年来,张文泉最想对学院说的是感谢,感谢那些教过我的师傅,他们所教育我的让我受益终身,这种感恩随着时间越长越醇厚。对于如今的学弟学妹,他也很是羡慕,有着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案,足够年轻,可以迎接无数挑战,“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保持年轻的好奇心和虚心的冒险精神,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是任何领域都需要的,尤其在设计领域,作为艺术和科技交叉的汽车设计更是如此,“记得领我入行的郑素霖老师曾说过他一直在学习,更何况我这种工作还不到十年的年轻设计师”。他在国外走的这一路上,碰到过更优秀的人,看到过更漂亮的作品,尤其是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Ins,Behance网站上都有许多令人叫绝的设计。“一方面,多点耐心,对自己好一点;另一方面虚心学习,要像海贼王路飞一样,对手会使你强大。”这是张文泉对自己,也是对现在学院每一个学子的忠告。



Welcome!

close